云南保山:用爱点亮留守儿童的“心灯”
云南保山:用爱点亮留守儿童的“心灯”
云南保山:用爱点亮留守儿童的“心灯”中新网保山5月30日电 题:云南保山:用爱点亮留守儿童(értóng)的“心灯(xīndēng)”
作者(zuòzhě) 陆希成 倪婷 杜忠恒
“亲爱的(de)叔叔阿姨们,欢迎来到我们温暖的家!”13岁的小文(xiǎowén)(化名)声音清脆,落落大方地为来访者介绍着保山市汉营润泽(rùnzé)学校。半年前刚来学校时,她还不敢正眼看人,说话声音很小。
这所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的学校,是云南省首家专门接收留守特困儿童的公办九年一贯制(yíguànzhì)寄宿(jìsù)学校。开办仅一个(yígè)学期,这里已悄然改变着220个孩子的人生轨迹。
“1+N”模式托起留守儿童的明天(míngtiān)
云南是中国劳动力(láodònglì)输出大省,数据显示,保山市近50万名适龄儿童中,留守(liúshǒu)儿童和困境儿童超过4万人(wànrén),其中亟需特殊(tèshū)关爱的困境儿童约2万人。面对这一庞大群体(qúntǐ),保山市探索推出“1+N”教育托管模式——汉营润泽学校作为“1”,专门接收市内孤儿、事实无人抚养儿童、特困供养儿童等最需要帮助的群体;“N”则是全市2000多所学校,为其他留守儿童提供寄宿和管护服务(fúwù)。
“我们实行‘兜底式服务’。”该校(gāixiào)校长周洁介绍,家长有(yǒu)能力的可以每周来接,没有条件的,学校可以托管(tuōguǎn)一个月甚至一个学期,“只要家庭有困难,我们就承担起这份责任。”
2024年9月,学校迎来首批学生。为确保精准帮扶(bāngfú),工作人员走遍保山市46个乡镇,对398名报名学生逐一进行入户(rùhù)核查。“每一个孩子都是用脚步丈量出来的(de)。”周洁(zhōujié)说,有的孩子来时穿着破旧衣服,提着塑料袋,由政府大巴送到学校。
老师成为(chéngwéi)24小时的“父母”
在这所学校里,老师(lǎoshī)的角色远不止于教书。学校实行24小时陪护制度,通过抽签方式,每位老师结对帮扶4至5个孩子,开展点对点的关爱帮扶。他们(tāmen)不仅是(shì)孩子们的老师,更(gèng)扮演着家长、医生、心理辅导员等多重角色。
日常陪护、就医看病、心理疏导……老师(lǎoshī)们(men)的工作无微不至。周洁告诉记者(jìzhě),中秋节时,许多老师把孩子带回自己家过节,让他们感受家庭的温暖。学校还赋予教师节另一重特殊意义——“润泽父母节”,因为老师们承担(chéngdān)着家庭陪伴的角色。
原本在保山城区名校任教的(de)周洁,2024年主动来到这所(zhèsuǒ)特殊学校。如今,孩子们都叫她“周妈妈”。
“有个孩子捡到一颗小石头,在上面写了‘长命百岁’送给我;还有(háiyǒu)孩子把断了的小皮筋也要送给我当(dāng)礼物。”说起这些,周洁眼里闪着泪光,“其实(qíshí)我们也在从孩子身上汲取力量。”
采访过程(guòchéng)中,不少孩子会脱口而出叫(jiào)老师“润爸”“润妈”,家的氛围在校园里自然流淌。
科技让亲情“零距离(língjùlí)”
学校一楼的(de)“61520亲情(qīnqíng)关爱室”格外醒目。这个全国首创的以关爱留守儿童为核心的智能平台由(yóu)保山(bǎoshān)市委、市政府牵头组织并指导中国移动云南公司(以下简称“云南移动”)开发,名称寓意“六一儿童,我爱你”。
通过可视话机和人脸识别(rénliǎnshíbié)系统,孩子们可以随时与亲人视频连线。平台集成了智能通话、心理疏导、安全防护、家校互动等六大(dà)功能,不仅解决了留守(liúshǒu)儿童与家人的沟通问题,还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发现(jíshífāxiàn)孩子的心理波动,提供AI心理辅导服务。
小(xiǎo)文每天都会通过这个平台与奶奶视频通话。“我想多绑定几个号码,这样就能联系上以前学校的好朋友了。”说起(shuōqǐ)自己(zìjǐ)的小心愿,她满脸期待。
目前,云南移动(yídòng)已在全省(quánshěng)建成并启用“61520”平台学校454所,建设心理疏导室41个,引入心理咨询师168人,惠及留守(liúshǒu)儿童1.4万人。
让每个(měigè)孩子找到自己的“光”
“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(de)‘光’。”周洁表示,这是学校的办学愿景之一。除常规(chángguī)课程外,学校还构建了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,既有手风琴(shǒufēngqín)、陶笛、陶艺、主持、啦啦操等特长培养课程,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(wénhuàyíchǎn)传承、劳动技能、社会实践服务等综合素质课程,让每个孩子既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,又能掌握(zhǎngwò)独立生活的能力。
同时,学校的舞台完全交给孩子——所有的主持、演出等(děng)都由(yóu)孩子们完成。期末时,每个孩子都会收到奖状,老师们努力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,哪怕只是“比原来更爱笑了(le)”。
经过一个学期的(de)学习,孩子们的变化显而易见。学习成绩的提升以千名计,更重要的是找回了(le)自信。“老师,原来我(wǒ)也可以”成了孩子们最常说的话。
记者采访当天,临近“六一”儿童节。保山市红十字会组织爱心人士来到学校,帮(bāng)孩子们实现“微心愿”。“一套画笔”“一个(yígè)篮球”“想要看看大海”……孩子们的(de)心愿单上,有(yǒu)物质需求,更有对外面世界的向往。一个孩子在(zài)心愿单上写道,“我想成为像老师一样的人,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。”
图为保山市汉营润泽(rùnzé)学校感恩墙。中国移动云南公司 供图
从最初的(de)不敢说话到现在的落落大方,从缺乏自信到立志助人,这些(zhèxiē)改变正在220个孩子身上悄然发生(fāshēng)。在爱的浇灌下,曾经黯淡的“留守之灯”正在被逐一点亮,并开始向外传递温暖的光芒。(完)
中新网保山5月30日电 题:云南保山:用爱点亮留守儿童(értóng)的“心灯(xīndēng)”
作者(zuòzhě) 陆希成 倪婷 杜忠恒
“亲爱的(de)叔叔阿姨们,欢迎来到我们温暖的家!”13岁的小文(xiǎowén)(化名)声音清脆,落落大方地为来访者介绍着保山市汉营润泽(rùnzé)学校。半年前刚来学校时,她还不敢正眼看人,说话声音很小。
这所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的学校,是云南省首家专门接收留守特困儿童的公办九年一贯制(yíguànzhì)寄宿(jìsù)学校。开办仅一个(yígè)学期,这里已悄然改变着220个孩子的人生轨迹。
“1+N”模式托起留守儿童的明天(míngtiān)
云南是中国劳动力(láodònglì)输出大省,数据显示,保山市近50万名适龄儿童中,留守(liúshǒu)儿童和困境儿童超过4万人(wànrén),其中亟需特殊(tèshū)关爱的困境儿童约2万人。面对这一庞大群体(qúntǐ),保山市探索推出“1+N”教育托管模式——汉营润泽学校作为“1”,专门接收市内孤儿、事实无人抚养儿童、特困供养儿童等最需要帮助的群体;“N”则是全市2000多所学校,为其他留守儿童提供寄宿和管护服务(fúwù)。
“我们实行‘兜底式服务’。”该校(gāixiào)校长周洁介绍,家长有(yǒu)能力的可以每周来接,没有条件的,学校可以托管(tuōguǎn)一个月甚至一个学期,“只要家庭有困难,我们就承担起这份责任。”
2024年9月,学校迎来首批学生。为确保精准帮扶(bāngfú),工作人员走遍保山市46个乡镇,对398名报名学生逐一进行入户(rùhù)核查。“每一个孩子都是用脚步丈量出来的(de)。”周洁(zhōujié)说,有的孩子来时穿着破旧衣服,提着塑料袋,由政府大巴送到学校。
老师成为(chéngwéi)24小时的“父母”
在这所学校里,老师(lǎoshī)的角色远不止于教书。学校实行24小时陪护制度,通过抽签方式,每位老师结对帮扶4至5个孩子,开展点对点的关爱帮扶。他们(tāmen)不仅是(shì)孩子们的老师,更(gèng)扮演着家长、医生、心理辅导员等多重角色。
日常陪护、就医看病、心理疏导……老师(lǎoshī)们(men)的工作无微不至。周洁告诉记者(jìzhě),中秋节时,许多老师把孩子带回自己家过节,让他们感受家庭的温暖。学校还赋予教师节另一重特殊意义——“润泽父母节”,因为老师们承担(chéngdān)着家庭陪伴的角色。
原本在保山城区名校任教的(de)周洁,2024年主动来到这所(zhèsuǒ)特殊学校。如今,孩子们都叫她“周妈妈”。
“有个孩子捡到一颗小石头,在上面写了‘长命百岁’送给我;还有(háiyǒu)孩子把断了的小皮筋也要送给我当(dāng)礼物。”说起这些,周洁眼里闪着泪光,“其实(qíshí)我们也在从孩子身上汲取力量。”
采访过程(guòchéng)中,不少孩子会脱口而出叫(jiào)老师“润爸”“润妈”,家的氛围在校园里自然流淌。
科技让亲情“零距离(língjùlí)”
学校一楼的(de)“61520亲情(qīnqíng)关爱室”格外醒目。这个全国首创的以关爱留守儿童为核心的智能平台由(yóu)保山(bǎoshān)市委、市政府牵头组织并指导中国移动云南公司(以下简称“云南移动”)开发,名称寓意“六一儿童,我爱你”。
通过可视话机和人脸识别(rénliǎnshíbié)系统,孩子们可以随时与亲人视频连线。平台集成了智能通话、心理疏导、安全防护、家校互动等六大(dà)功能,不仅解决了留守(liúshǒu)儿童与家人的沟通问题,还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发现(jíshífāxiàn)孩子的心理波动,提供AI心理辅导服务。
小(xiǎo)文每天都会通过这个平台与奶奶视频通话。“我想多绑定几个号码,这样就能联系上以前学校的好朋友了。”说起(shuōqǐ)自己(zìjǐ)的小心愿,她满脸期待。
目前,云南移动(yídòng)已在全省(quánshěng)建成并启用“61520”平台学校454所,建设心理疏导室41个,引入心理咨询师168人,惠及留守(liúshǒu)儿童1.4万人。
让每个(měigè)孩子找到自己的“光”
“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(de)‘光’。”周洁表示,这是学校的办学愿景之一。除常规(chángguī)课程外,学校还构建了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,既有手风琴(shǒufēngqín)、陶笛、陶艺、主持、啦啦操等特长培养课程,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(wénhuàyíchǎn)传承、劳动技能、社会实践服务等综合素质课程,让每个孩子既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,又能掌握(zhǎngwò)独立生活的能力。
同时,学校的舞台完全交给孩子——所有的主持、演出等(děng)都由(yóu)孩子们完成。期末时,每个孩子都会收到奖状,老师们努力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,哪怕只是“比原来更爱笑了(le)”。
经过一个学期的(de)学习,孩子们的变化显而易见。学习成绩的提升以千名计,更重要的是找回了(le)自信。“老师,原来我(wǒ)也可以”成了孩子们最常说的话。
记者采访当天,临近“六一”儿童节。保山市红十字会组织爱心人士来到学校,帮(bāng)孩子们实现“微心愿”。“一套画笔”“一个(yígè)篮球”“想要看看大海”……孩子们的(de)心愿单上,有(yǒu)物质需求,更有对外面世界的向往。一个孩子在(zài)心愿单上写道,“我想成为像老师一样的人,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。”
图为保山市汉营润泽(rùnzé)学校感恩墙。中国移动云南公司 供图
从最初的(de)不敢说话到现在的落落大方,从缺乏自信到立志助人,这些(zhèxiē)改变正在220个孩子身上悄然发生(fāshēng)。在爱的浇灌下,曾经黯淡的“留守之灯”正在被逐一点亮,并开始向外传递温暖的光芒。(完)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